“吹毛求疵”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指对细节问题过分挑剔,不容许任何错误。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的一个故事。
故事中,淮阴侯刘邦在起义之初,曾经招募了一批士兵。其中有一个叫做陈平的人,他身材矮小,相貌平凡,但是非常聪明。有一次,刘邦让陈平负责检查士兵的装备,陈平检查了一遍后,发现有一名士兵的盔甲上有一根毛,于是他就用手指把毛吹走了。刘邦看到后,非常惊讶,问陈平为什么要这样做。陈平回答说:“吹毛求疵,可以避免大错。”刘邦听了以后,非常赞赏陈平的细心和严谨,从此开始重用他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细节决定成败,只有对细节问题严格要求,才能避免大错。因此,“吹毛求疵”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细节问题过分挑剔的人。
吹毛求疵的典故 扩展资料
《韩非子·大体》:“古之全大体者,望天地,观江海,因山谷,日月所照,四时所行,云布风动;不以智累心,不以私累己;寄治乱于法术,论是非于赏罚,属轻重于权衡;不逆天理,不伤情性;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
吹毛求疵什么意思
1 指的是对一些微小的缺点或错误过分挑剔,甚至于不顾大局、不分轻重缓急地钻牛角尖。
2 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《左传》中,当时晋国国君想要选一个宰相,有一个叫做公叔文的人自告奋勇,但是晋国的大夫群起反对。
其中一个大夫说:“他吹毛求疵,不可大用。
”意思是说公叔文过于挑剔,不能胜任重要的职务。
3 这个典故后来被引申为对于事物过分追求完美、不顾大局的行为的批评。
吹毛求疵的典故 扩展资料
1 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,讲述一个人在寻找完美的马时,一直吹拂马身上的毛,寻找缺陷,最终找到了一匹完美的马。
2 这个典故形容一个人过于苛求,无法容忍任何一点小瑕疵或错误,甚至为了追求完美而忽略了整体。
3 在现代社会中,吹毛求疵也被用于形容过于挑剔或一丝不苟的人或行为。